央省媒體看咸寧政法丨從“雨夜守護”到“冒死頂住” 危急時刻他們做出了同樣的選擇

編者按
2025年7月31日至8月1日,央省市媒體記者、專家網評員等集中對咸寧政法特色亮點工作進行實地采風,從深化基層社會治理中對新時代 “楓橋經驗”的生動實踐,到全域提升平安建設的堅實步伐,再到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務實舉措,透過記者們的記錄與鏡頭,我們能清晰看到咸寧政法戰線如何以創新實踐回應時代需求,如何用扎實成效提升群眾的知曉率與滿意率,為支點建設貢獻政法力量。現開設“央省媒體看咸寧政法”專欄,刊登有關報道,敬請關注。
“新聞里‘白車俠’冒死抵住失控車輛的視頻我看了幾遍,得知他是一名退役軍人,很崇敬他!”說完這話,咸寧市見義勇為先進個人、國網通城縣供電公司員工胡鍰與一旁的“白車俠”杜志軍相視而笑。
7月31日,“央省媒體咸寧政法一線行”采訪團在通城縣見到了這兩位見義勇為先進人物。

“央省媒體咸寧政法一線行”采訪團在通城縣委政法委采訪
2024年7月1日晚,暴雨傾盆,通城縣民主路一位老人被摩托車撞倒。路過的胡鍰看到后立即上前查看傷勢,并撥打報警和急救電話。在等待救援的過程中,胡鍰被迎面而來的一輛摩托車撞倒在地,但她仍掙扎著站起來護送老人送至醫院。
2024年10月7日,一輛轎車在通城縣的鬧市區失控。危急時刻,杜志軍用自己駕駛的白色轎車,冒死頂住失控車輛,不僅挽救了昏迷司機,更避免了一場重大公共安全事故的發生。

杜志軍接受采訪
“當時也沒想那么多,看到老人昏迷了,就想著趕快報警。”
“當時沒想別的,后面都是鬧市區,只能頂住。”
采訪現場,兩人分別回憶了救人的情形。雖然經歷不同,但他們都把守護他人生命放在了第一位。

胡鍰接受采訪
“一位是70后,一位是95后,相隔20載的通城兒女,在危難時刻同樣挺身而出,這片土地必定正氣浩然!”聽完兩人的講述,一位采訪團成員感慨道。
為什么見義勇為精神在通城蔚然成風?縣委政法委政治部主任孔天應向記者講述了厚植崇德向善、扶正祛邪精神的通城做法。
一方面通過加強宣傳,開展見義勇為進社區、進工廠、進機關、進鄉村等活動,舉辦見義勇為座談會20余場次、先進事跡報告會12場、見義勇為文藝節目送戲下鄉演出32場次,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,不斷擴大見義勇為工作的影響。
“有一次,杜志軍被邀請去學校給孩子們講見義勇為故事,同學們喊他英雄、找他簽名呢。”一位熟悉杜志軍事跡的采訪團記者說道。

同學請杜志軍簽名
對于能參與見義勇為精神的傳播,杜志軍感到十分榮耀。
杜志軍說,近年來通城縣涌現了撲救居民火災的羅學文、陳遠忠,搶救急病學生的程立飛,勇救溺水群眾的方斐浩等見義勇為的先進典型,他深切感受到見義勇為精神在通城人民中不斷接續傳承、發揚光大。
據悉,1995年以來,通城縣共有57位見義勇為典型人物及典型群體,其中,中央表彰2人、省級表彰22人、市級獎勵6人、縣級獎勵27人。
今年2月,通城縣委政法委編印了《義重通城——見義勇為禮贊》一書,采寫整理了這57位見義勇為先進典型的事跡。他們中,有年逾八旬的大爺,也有10多歲的少年;有共產黨員,也有普通群眾。
“相信在越來越多的道德模范感召下,見義勇為必將成為全縣群眾的認知自覺、價值追求和行為習慣,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通城匯聚強大正能量。”孔天應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