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省媒體看咸寧政法⑧ | 黨建引領強根基多元共治筑平安——咸寧市探索基層治理新路徑的實踐與成效

編者按
2025年7月31日至8月1日,央省市媒體記者、專家網評員等集中對咸寧政法特色亮點工作進行實地采風,從深化基層社會治理中對新時代 “楓橋經驗”的生動實踐,到全域提升平安建設的堅實步伐,再到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務實舉措,透過記者們的記錄與鏡頭,我們能清晰看到咸寧政法戰線如何以創新實踐回應時代需求,如何用扎實成效提升群眾的知曉率與滿意率,為支點建設貢獻政法力量。現開設“央省媒體看咸寧政法”專欄,刊登有關報道,敬請關注。
近年來,咸寧市以黨建引領為核心,以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、實體化運行為抓手,探索出一條“黨建+法治+自治”深度融合的基層治理新路徑。嘉魚縣潘家灣鎮、咸安區向陽湖鎮、赤壁市赤馬港街道等地的生動實踐,成為咸寧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鮮活注腳。
黨建引領:織密基層治理“根系網絡”
近日,嘉魚縣潘家灣鎮四邑村的蔬菜大棚旁,村民周元生正用自編的方言順口溜調解一起土地糾紛。作為“元生說事室”的創始人,他總結的“五大法寶”工作法已化解237起矛盾。這一場景正是咸寧市強化黨建引領、推動治理重心下移的縮影。

圖為調解員在潘家灣鎮四邑村村委會開展調解工作。新華網發
潘家灣鎮構建“鎮黨委—村黨組織—灣組黨支部—中心戶長”四級組織體系,設立98個灣組黨支部、111個村灣理事會,推選630名黨員中心戶長,將黨組織觸角延伸至田間地頭。通過“三在三到”機制(崗在灣組、責在連心、重在服務),干部主動下沉排查矛盾,2024年信訪量同比下降37.3%。向陽湖鎮則創新“合議共管”工作法,發動群眾共議村組合同,審查集體經濟合同500余份,挽損200余萬元,相關做法入選全國“楓橋經驗”先進典型。
“基層治理的關鍵是讓黨組織成為凝聚群眾的‘主心骨’?!毕虒幨形ㄎ嚓P負責人介紹說,目前,全市已建立村級綜治中心1052個,覆蓋率達100%,形成“小事不出組、大事不出村、難事不出鎮”的治理格局。

圖為向陽湖鎮綜治中心。新華網發
多元共治:激活社會治理“一池春水”
如何讓矛盾糾紛化解從“單打獨斗”變為“聯合作戰”?咸寧各地綜治中心通過整合資源、創新機制,交出了亮眼答卷。
赤馬港街道綜治中心統籌法庭、司法所、派出所等力量,成立“昌清工作室”,聘請五老人員擔任接訪專員,2024年化解矛盾糾紛2176起,化解率達98%。向陽湖鎮綜治中心聯合公檢法司信等部門輪駐辦公,非警務糾紛分流處置效率提升40%。潘家灣鎮運用“湖北省綜治網格化平臺”建立“人房樓”數字模型,接入“雪亮工程”攝像頭實現全域監控;赤馬港街道通過“平安赤壁”終端動態采集網格信息,居民“點單”、網格員“接單”成為常態。肖家洲村的“王嫂解憂小院”、羊毛岸村的“老胡來幫忙”等調解品牌,將鄉情鄉愁融入矛盾化解。向陽湖鎮通過“同吃親情飯、同祭祖墳”等“解疙瘩四步法”,成功化解10余起積案。

圖為調解現場。新華網發
源頭治理:筑牢平安穩定“第一防線”
在咸寧,綜治中心不僅是矛盾調處站,更是風險防控的“前沿哨所”。向陽湖鎮建立“民主議、專業審、共同管”合同管理機制,從源頭預防集體經濟糾紛。潘家灣鎮推行“排查在戶、化解在組、吸附在村、兜底在鎮”四級治理體系,中心戶長每日攜帶“民情日記本”走訪,對精神障礙患者、吸毒人員等特殊人群實行“一人一檔”管理。赤馬港街道則通過“周一接訪、周三說事、周五研判”機制,實現矛盾隱患早發現、早處置。
2024年,咸寧市信訪總量同比下降31.2%,矛盾糾紛化解率達96.5%,群眾滿意度達98.7%。潘家灣鎮“村舍邊暖心”品牌、向陽湖鎮“合議共管”工作法等經驗獲全省推廣。
綜治中心是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的實踐平臺,更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‘連心橋’。如今,在咸寧的村舍田間、社區街巷,一幅以黨建為引領、以綜治中心為樞紐、以群眾滿意為標尺的基層治理新圖景正徐徐展開,為鄉村振興和社會穩定注入強勁動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