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“管得住”邁向“矯得好” 我市靶向施策做實社區矯正工作
?“種茶的技術總算沒丟,現在靠這個能養活自己,心里踏實多了。”在通城縣一處農家小院,社區矯正對象杜某揮動鋤頭,荒廢的山坡地逐漸變成齊整的茶園。
??幾年前的一場沖突讓他成為社區矯正對象,生活的重擔曾壓得他喘不過氣。在通城縣司法局四莊司法所的精準幫扶下,杜某重拾茶葉制作技藝,生活由此步入正軌。
??杜某的轉變是我市做實做細社區矯正工作的一個縮影。面對社區矯正對象構成復雜、需求多元的特點,市司法局近年來聚焦“精準矯治、智慧賦能、融入治理”三大維度,推動社區矯正工作從“管得住”邁向“矯得好”,為特殊人群鋪就溫暖新生路。
??一人一策,靶向矯治解心結
??“一把鑰匙開一把鎖”,對此,我市全面推行“一人一檔一策”的精準矯治模式。
??通山縣社區矯正對象蔡某因交通肇事罪接受矯正后,家庭陷入困境。通山縣司法局通羊司法所為其量身定制方案,不僅協調住房緩解其生活壓力,還安排專業心理疏導撫平內心創傷,并積極對接本地企業為其找到一份靈活就業崗位。
??在多管齊下的幫扶下,蔡某逐漸走出陰霾,工作穩定后更是主動參與交通志愿勸導,用實際行動回饋社會。
??這背后,是全市建立的科學評估體系在發揮作用,根據社區矯正對象的風險等級和矯正需求實施分層分類、差異化的監管教育。
??同時注重“授人以漁”。市司法局依托本地特色產業,如茶葉加工、桂花種植、特色養殖,聯合人社、農業部門開展接地氣的實用技能培訓,著力提升矯正對象的“造血”能力。
??此外,引入專業心理咨詢師團隊,常態化開展心理評估與干預,幫助化解負面情緒,修復受損的社會關系,讓矯治工作真正暖到心坎里。
??智慧賦能,織密立體管控網
??“過去翻山越嶺核查一個定位異常,大半天就沒了。現在平臺自動預警,處置效率翻了幾番。”崇陽縣司法局社區矯正工作人員深有感觸。
??省智慧矯正一體化平臺的運用,集成了電子定位、人臉簽到、遠程視頻督察等功能,有效破解了山區矯正對象動態監管的難題。目前,咸寧依托省智慧矯正一體化平臺已建成覆蓋市、縣、鄉三級的社區矯正信息化體系,實現了業務全流程線上辦理和數據實時共享,平臺互聯互通讓管理更高效。
??更重要的是,平臺運用大數據分析、電子圍欄、生物識別等技術,對矯正對象的異常動態能夠做到即時預警,嚴防脫管漏管。僅今年系統運用以來,就成功預警并處置違規外出事件十余起,大幅提升了監管的精準性和威懾力。
??反哺社會,重塑價值促新生
??引導社區矯正對象參與公益服務,是推動其融入社會、實現價值重塑的關鍵一招。
??在嘉魚縣,“社矯助農·播種希望”公益項目吸引了眾多社區矯正對象加入。他們積極參與技能學習,服務農業,踴躍分享參與活動的感受和收獲,在真誠的服務中修復社會關系,用行動打開了一扇重新融入社會、實現自我價值的大門。
??咸寧各地司法所結合轄區實際需求,精心設計了交通協管、生態保護等多樣化的公益服務項目,為矯正對象搭建服務平臺。鼓勵有電工、理發、農技等專長的矯正對象發揮所長,為社區提供義務維修、理發、農技指導等服務,實現從“受助者”向“助人者”的轉變。
??為了形成長效機制,咸寧將積極參與公益、表現突出作為評估矯正效果的重要依據,以此激發矯正對象的內生動力,努力構建“接受幫扶-能力提升-回饋社會”的良性循環和價值重塑閉環。
??近三年來,我市累計接收社區矯正對象6390人、順利解除矯正5553人,再犯罪率持續低于全省平均水平。社區矯正對象參與各類公益服務超5000人次,多人獲評“公益之星”。
??“社區矯正的核心在于攻心治本,助人新生。”市司法局黨委書記胡昌文表示,將持續深化精準矯治、強化科技支撐、拓展社會參與,在嚴格依法監管的同時傳遞司法溫度,引導更多“迷途者”重塑人生,成為平安咸寧、法治咸寧建設的積極力量。